欢迎访问《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 第2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6-16
  

  • 全选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
  • 沈桂萍, 李军龙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具有“全民一体性”。新时代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必然彰显“全民一体性”,既要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也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以党的领导凝聚建设合力,充分激活各族人民主体意识,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来。在经济层面,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建设各族人民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夯实共有历史文化记忆,在社会层面推动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 专题聚焦: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 刘骞, 徐世雨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13-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冷战结束后,通过构建和强化一个由自己主导的“非对称”联盟体系来推进其国家战略成为美国联盟战略的主要内容。中美全面战略竞争大背景下,美国重启美菲同盟,并企图以此推动“以菲制华”策略;菲律宾出于对外“随美牟利”,对内“倚美求稳”的考虑,小马科斯政府参与了美国“以菲制华”的策略。近年来,该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即组建针对中国的“美菲+”小多边机制、灵活介入南海问题有关法律准则、提升安全合作层级与强化南海军事合作。对此,中国要对美国“以菲制华”策略进行研判与应对。从中国自身角度出发,要立足自身安全能力建设,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就中美关系角度而言,应聚焦中美危机管控机制建设,探索以经济合作突破政治分歧的新路径;从与东盟关系角度看,应不断深化与东盟的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借助东盟内部机制来约束菲律宾“倚外闹海”行为,积极推动亚洲安全模式的新实践。
  • 孙志伟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32-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是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合作典范。双方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地区稳定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为中国外交的睦邻友好宗旨提供了重要示范,更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提升伙伴关系、促进地区发展的典型范例。构建中国—东盟周边命运共同体,更需梳理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发展历程。中国与东盟以互商互谅的地区共识提升战略互信、以和衷共济的思维高度加深传统友谊、以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夯实制度基础、以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勾勒发展方向。一系列措施不仅促进了地区稳定,也培养了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命运感和互利繁荣的地区意识。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合作全局,已成为我国开展对外合作的优先方向,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理解认识,也为实践与丰富周边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一定的有益尝试。
  • 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
  • 齐卫平, 刘庆莹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45-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重大创新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的伟大创举,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与独立自主的内在关系,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坚持独立自主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的全过程,坚持独立自主是确保党的基业长青的重要法宝。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对坚持独立自主提出新要求,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色,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 戴洁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57-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社会的结构转型使社会团结的形态发生显著变迁。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结构呈现扁平化、社会交往呈现流动化、社会关系呈现网络化等,原有的社会团结形态面临困境与挑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区隔分化、信息获取的数字鸿沟、信息选择的茧房效应引起社会共知困境;传统集体意识的消解、利益认同的分化、多元价值的并存引发社会共识困境;“身体不在场”的共情缺乏、“身不临其境”的共情淡漠、焦点速移与情感区隔导致了社会共情困境。在此情形下,统一战线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团结机制,应发挥广泛联络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的积极功能,大力创新建设平台与方法路径,努力扩大社会共知、积极增进社会共识、全力凝聚社会共情,以此为基础全方位实现深层次的社会团结与整合。
  • 刘伟, 程洪宇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73-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宗教作为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存在,引导其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推进其中国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第二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总结概括,也是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两个结合”视域下,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对于理解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 学术前沿与动态
  • 龚少情, 李承红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84-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总体性贯穿性概念推动统一战线学的深入研究,是新时代统战研究的重要面对,统战软实力的提出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统战软实力是中国语境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在统一战线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吸引力。统战软实力主要包括统战文化力、统战制度软实力、统战政策软实力等。统战软实力具有增强社会团结、强化政治信任、提升政党形象的重要功能。统战软实力作为一个统摄性的概念,有着自身的问题意识,对于推进统一战线的话语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源。
  • 文化·历史·人物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 周年专栏】
  • 苏智良, 宋伟志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98-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重要转折点,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起点。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确立了战后的大国地位。同时,中国协助创建联合国,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弱小民族的权益,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尊敬。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斗争与抗战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近代中国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由此开启。
  • 郭辉, 薛翔腾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11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忆录往往因时代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书写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出于巩固新生政权、塑造革命领导者的现实需要,人们在回忆抗战胜利时,多将其视为中共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组成部分,致使抗战回忆录中的抗战胜利记忆呈现鲜明的革命叙事色彩。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抗战回忆录叙述抗战胜利突破革命理路,逐渐回归理性,兼具政党与国家叙事的双重色彩。进入新世纪以后,抗战回忆录体裁更加丰富,书写视角不断下移,书写面相愈发多样,抗战胜利记忆的政治色彩渐趋淡化,更多地呈现抗战胜利细节,抗战胜利记忆愈加凸显。回忆录是呈现记忆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回忆录中关于抗战胜利记忆的书写内容与特色,不仅呈现出其生产路径,也反映出时代特征。
  • 徐涛, 宋京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127-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飞行员肖特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首位殉难的外籍烈士,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其英勇就义不仅当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日后更成为中国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个案。本文借由新文化史学之理论种种,按时序、类别,划分为“盛大公葬”“空间生产”“周年纪念”三大主题,将之置于“统一战线”视域下,系统梳理肖特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殉难过程,深入探讨其在中国所获得的国家纪念,及其背后的政治象征与社会意涵。研究表明:人潮汹涌的公葬仪式、精心雕刻的纪念碑亭以及规模宏大的周年纪念,虽在形式上各有不同,却无一例外地构成了政治与社会的文化产物。只要现实需求仍在,社会记忆的重构与象征空间的再生产便不会停歇。肖特以生命践行人道主义精神,其个人牺牲不仅被铭刻于中国的国家记忆中,更成为中国抗战史中不可或缺的跨国维度象征。
  • 青年学人论坛
  • 岳颖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 216(4): 146-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911.2025.0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革命失败至全面抗战前夕的复杂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白区的文化工作经历了从零散实践到组织化、系统化的转变。中央文委的成立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它通过领导左翼文化团体,如左联、文总等,有效整合了文艺界与知识界力量,将文化工作与党的革命战略紧密结合,推动了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并为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中央文委的实践不仅凸显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更为抗战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刻反映了党在文化领导权建设方面的早期探索与实践。